欢迎访问江苏省土壤学会官方网站!
土壤事实

《淮南子·说林训》:“土壤布在田,能者以为富。”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地球上最为复杂的生物材料之一。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淮南子·说林训》:“土壤布在田,能者以为富。”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地球上最为复杂的生物材料之一。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淮南子·说林训》:“土壤布在田,能者以为富。”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地球上最为复杂的生物材料之一。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淮南子·说林训》:“土壤布在田,能者以为富。”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地球上最为复杂的生物材料之一。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最新研究进展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研究进展
汪鹏教授团队就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中镉限量标准发表观点论文
更新时间:2022-10-27 浏览数:

我国部分地区耕地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其中镉是首要的污染物。土壤镉污染会增加农产品镉含量超过食品限量标准值的风险,危害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严重时会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粮食作物中镉限量标准,一方面,能衡量土壤镉污染的程度和风险,是土壤污染防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修订的依据;另一方面,也是粮食进入市场流通的标准,对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关于大米等粮食作物中镉限量标准值存在很大争议:我们当前的镉限量标准值是否过严或过松?能否能保护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围绕这些争议,汪鹏教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题目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中镉限量标准问题的若干思考”的观点论文。论文首先回顾了我国食品镉限量标准值制修订历史,从人体镉摄入的健康指导值、当前人群的暴露风险、膳食结构、经济和贸易壁垒、当前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等五个方面讨论了我国现行大米镉限量标准值的合理性,阐述了通过糙米精加工的方法来降镉效果有限的原因,同时还探讨了小麦镉限量标准值的问题。

图1:我国南北人群每日主食消费量(a),膳食镉摄入量与每日主食消费量和谷物中镉含量间的关系(b)。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粮农组织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制定的健康指导值(HBGV)为成人每日摄入镉不超过50μg;欧洲食品安全委员会 EFSA制定的健康指导值为每日不超过21.6μg。

论文还对我国粮食作物中镉限量标准的制修订提出建议:(1)镉限量标准制修订需要考虑我国当前人群镉暴露风险和膳食结构。现阶段大米镉限量标准值可维持在0.2mg/kg,但不宜进一步放宽;在大米镉限量标准偏松的情况下,基于可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水平(ALARA)的原则,小麦镉限量标准也不宜进一步放宽。(2)需要建立适合我国人群特征的人体镉摄入量的健康指导值。(3)镉高暴露风险人群是污染地区稻米自产自销的农户居民、低年龄段的婴幼儿和儿童,粮食中镉限量标准值制修订需要关注该类人群,需要实施有效的风险管控和干预。

论文链接:汪鹏, 赵方杰. 2022.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中镉限量标准问题的若干思考, 科学通报, 67卷, 27期: 3252 – 3260. https://doi.org/10.1360/TB-2022-0138

原文链接:https://re.njau.edu.cn/info/1261/11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