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苏省土壤学会官方网站!
土壤事实

《淮南子·说林训》:“土壤布在田,能者以为富。”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地球上最为复杂的生物材料之一。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淮南子·说林训》:“土壤布在田,能者以为富。”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地球上最为复杂的生物材料之一。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淮南子·说林训》:“土壤布在田,能者以为富。”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地球上最为复杂的生物材料之一。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淮南子·说林训》:“土壤布在田,能者以为富。”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地球上最为复杂的生物材料之一。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新闻与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与资讯
周健民:怀念朱先生
更新时间:2022-03-30 浏览数:

        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谨以此文,怀念敬爱的朱先生。

        2022年1月30日下午,当我得知朱兆良先生去世消息的时候,并没有感到特别意外,因为先生在重症监护病房已有时日,期间就不时传来他病危的消息。尽管如此,先生的离去,还是让我内心涌出无限的悲痛,特别是在病房里面对他的遗容时,我再也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感,止不住泪水长流。虽然先生已离开我们两个月了,但每想起和他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仍是悲从中来,不能断绝…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谨以此文,怀念敬爱的朱先生。

朱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初识朱先生,是在1982年初。那时,我从南京大学化学系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生,师从李庆逵先生和谢建昌先生,和朱先生都在农业化学研究室,朱先生是土壤氮素研究组的负责人,谢先生是土壤钾素研究组的负责人,虽然在一个研究室,但和朱先生并不熟悉,也很少打交道。先生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一个纯粹的学者,每次路过他的办公室,看到的都是他在看书或写东西,从无例外。真正和先生熟悉,是1995年我从加拿大留学回国以后,特别是我在1999年当了土壤研究所的所长以后。朱先生是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所长和院士的交流自然不会少,很多事情都会向他请教,关系也逐渐亲密起来。1999年10月,在中国土壤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朱先生当选为理事长,我是常务副理事长,到2004年的第十届大会上,我接任理事长,先生为名誉理事长。1999年12月,我又是在先生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农工民主党,当时他是农工党中央副主席、江苏省委主委。2002年农工党江苏省第10届代表大会上,朱先生继续担任主委,我当选为副主委,和先生在一个班子共事,后来到2007年农工党江苏省委再换届时,我又接任江苏省委主委。从这些关系中,不难看出,我和先生的关系非同寻常,交往之密切也可想而知。朱先生正好比我大两旬,既是老师,又是长辈,从他那里我学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很难用言语表述,但在我们的交往中,先生从不以权威和长者自居,在我眼里,永远是和蔼可亲的形象,他的风范和教诲,让我切身体会到什么才叫“良师益友”。得遇朱先生,是我一生的幸运。

朱先生是真正的科学家。从相识到熟知,朱先生的学者形象在我心中愈发高大。先生一辈子从事土壤氮素研究,在国内外都享有崇高声誉。他在土壤供氮理论及农田氮肥施用策略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为农业生产中氮肥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应用方案,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太湖地区高产水稻土的培育和合理施肥的研究”、“稻田土壤的供氮能力和氮肥施用量的推荐”、“稻田氮肥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江苏省和科学院的奖励,并在1993年荣获陈嘉庚奖农业科学奖。他主编的《中国土壤氮素》一书,也成为该领域研究者心目中的经典。对我而言,先生对土壤所发展所作的贡献,更令人难以忘怀。记得我刚主持土壤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就面临着一项艰巨的任务,要迎接科技部和基金委对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当时土壤所的土壤圈物质循环重点实验室,还是中国科学院的重点实验室,要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起考评,成绩好的将来才有机会晋升国家重点实验室。当时土壤所经营十分困难,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所里人心涣散,很多科研骨干都出国未归,一时很难推出4个人在评估时作代表性成果汇报,这让我陷入困境。关键时刻,我想到了朱先生,因为他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中断,由他作一个报告,一定能得到认可。后又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再启用一个刚获得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青年学者,以凑足4个报告。为慎重起见,要在所里进行一次预演。那天先生第一个演讲,他以过硬的研究成果、严密的逻辑思维,娴熟的学术语言,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直到报告结束,大家仍沉浸其中,整个会议室一点声音都没有,过了一段时间,大家才反应过来,报以热烈的掌声。后来我不止一次地和同事们提起这件事,后悔当年没有把先生的报告录像下来,错失了一个学术报告的范本。那次评估,重点实验室度过了难关,随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推动,土壤所迈进了快速发展时代,重点实验室也在2003年成功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不久后,国家基金委准备启动“主要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行为与氮肥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各高校、科研院所闻风而动,都在组织申请,竞争非常激烈。作为所长,我当然知道这个项目的分量,其不仅能带动整个领域的研究工作,而且也是展示单位学术地位的良机,但我和领导班子商量时,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又在全国有竞争力的申请人。这时,我再次想到朱先生,当时先生已是古稀之年,无论申请和主持这样的项目,都是一件艰苦的事,我犹豫再三,但最终觉得只有先生出面,才最有胜算。当听了我的分析后,先生体谅我的难处,决定代表土壤所再次出山。正如事先预料的一样,当其他单位的科学家知道朱先生申请后,便主动放弃申请,愿意加入朱先生团队,一起工作。后来在先生的带领下,这个项目获得巨大成功,以验收评审中“特优”成绩交给国家一份满意的答卷,并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人才。在我和同行的心目中,先生就是一座丰碑,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朱先生是求实的国是建言者。朱先生总是以科学家严谨和求实精神对待每一项工作。在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和农工党江苏省委主委期间,先生也是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建有用之言,献务实之策,特别是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藏粮于土、藏粮于技”等方面的真知灼见,经常被各级相关部门采纳,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当时的中共江苏省委的领导同志常说,农业发展方面的事情,我们就是要多向朱兆良院士这样的专家请教。记得在2007年,农工党江苏省委换届后,我已接任省委主委,先生专门找到我,说他还有一项工作要完成,就是时任省委书记希望他就沿海滩涂利用问题做一个调研。后来先生和我一起组织专家深入基层调研,并向中共江苏省委提交了报告,他才放下心来。在全国政协,朱先生多次代表农工党中央在会上发言。1998年10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上,代表农工党中央作题为《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大会发言;2000年3月,在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代表农工党中央作题为《在集约农业区应避免农副产品和水质污染》的大会发言,都引起强烈反响。2004年9月,先生还应邀向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题为《藏粮于土 藏粮于科技》的专题报告;2006年6月,提交了《拓宽思路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建议》专报,呈送国务院领导同志。这些建设性意见,均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被吸纳转化为国家有关政策举措。特别是1998年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联组会上,朱先生就农业高产地区出现的与农业有关的环境污染问题发言,引起了国家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推动了全国的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我有幸多次参与先生的调研与报告起草工作,亲身感受到他在参政议政中的高度责任感和唯真求实精神,这些活动也使我终生受益。

永远的朱先生。朱先生有很多头衔,但在中国科学院,特别是在土壤研究所,大家都一直称他朱先生。在土壤所,能被称“先生”的人是寥寥无几的,“先生”包含着大家对他学术和为人的尊敬。在一次研究生迎新会上,一个学生介绍自己是朱先生的学生,当大家发现他的导师是所里另一位朱姓研究员的时候,便有不少人告诉他,朱先生可不能随便叫,土壤所只有一个朱先生,那就是朱兆良,这件事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朱先生之所以如此受人敬重,除了他是学术权威外,还在于他谦和待人的人格魅力。我在土壤所几十年,从未见过,也从未听过朱先生和谁发过脾气,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同事,他都平等对待,不仅尊重年长和同辈的人,也尊重年轻人和学生。有一天晚上,我突然接到先生的电话,以为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接听后才知道,他是为白天在我的·一个学生报告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的事情。先生告诉我,他在会上,有些话可能说重了,怕年轻人接受不了,心里有些不安,让我和学生解释一下,说学生工作很努力,要多鼓励。听了先生的话,我非常感动,并告诉先生,你能对学生的工作提出建议,那是他的福分,你千万不要放在心上。但从这件事上,我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先生的为人,这种温暖的感觉一直留存在我的心里。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而今,当我意识到这位不时给大家带来智慧和温暖的长者已经离去的时候,内心是何等不舍啊!敬爱的朱先生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怀念朱先生!


作者:周健民(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江苏省委主委)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DtHfjOO-VwnpZq9HADe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