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2期(总第34期) 往期回顾
齐民要术耀古今
点击次数:130  更新时间:2023-02-20

作者:徐旺生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

2016年,在中宣部的支持指导下,由文化部委托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工作全面启动。其中,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入选首批书目。

大家知道,《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农业文献之一。它由北魏时期生于山东寿光的一位地方官员贾思勰在公元533—544年间所撰写,系统总结了北魏及其以前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知识,对中国乃至世界农学的发展以及农业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农耕文化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该书为年代久远的农学著作,文字的阅读费劲是肯定的。为让经典进入大众,让普通百姓能够畅快了解,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惠富平教授做足了功课,为我们奉献了这个《齐民要术》解读本。该书遵循“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的编纂思想,选录《齐民要术》中 “序”和卷一至卷九的48个篇章,作了准确、精彩的解读(以下简称《解读》)。

《解读》体例是,围绕原典文字,前面有“导读”,接下来分别是原典的“正文”“旁批”“注释”“点评”。

“导读”举一书之纲,展典籍原貌,对原书作者生平、成书过程、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时代价值等逐一进行介绍。关于该书的现实意义,作者作了恰如其分的阐述。第一,《齐民要术》在继承农业天地人“三才”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农业生产应当“顺天时、量地利”,不可逆天而行。这种尊重天地自然的思想符合生态原理,可以作为当今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原则。第二,《齐民要术》十分重视土壤耕作、因时因地栽培和轮作套种等技术措施,现实意义明确。第三,《齐民要术》农林牧副多种经营的思想及举措,对于当今的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第四,《齐民要术》记载的农产品加工及食品烹饪方法丰富多彩,是探索中华饮食文化源流的基本依据,也对当今的传统食品资源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第五,《齐民要术》强本节用、防灾备荒的思想与举措,对当代农业及社会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旁批”则标于书页一侧,随文标出,为《解读》体例亮点,其重点是联系现实,从字里行间萃取农学精华,引发读者思考。例如,《解读》“序”有旁批说:“《史记》为帝王将相和大工商业者立传,《齐民要术》为平民老百姓立传,相映成辉。”序言首段旁边批:“此段源于《汉书•食货志》,廖廖数语,概括先秦农史,阐明儒家‘富教’观点,揭示著述宗旨。”《种黍穄第四》旁批说:“认识到产量与品质成反比。”指出贾思勰具有高明的科学素质。

“注释”参考缪启愉先生的《齐民要术校释》(农业出版社1998年),参照石声汉先生的《齐民要术今释》(中华书局2009年),追求简明扼要,重点解释传统农业科技词语,并有针对性地串讲句子大意,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此外,还注意对某些疑难词句做出新解释,或指明前人注释中某些的偏差。

篇末“点评”部分综述要旨,紧扣主题,将历史考察与农学分析相结合,述原典要旨,并以点到面,进一步阐述其科技文化意义,以扩展读者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如关于小麦的来历,小麦是从西亚传入中国的。但考古出土的中国小麦遗存却表现为东早西晚、由东向西梯次传播的反方向布局。这就凸显一个重要问题,小麦究竟是通过哪条路线传入中国的?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小麦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但是这却难以解释早期小麦在中国的分布格局。实际上小麦东传,丝绸之路并不是唯一的路径,应该还有更早的欧亚草原通道。这条古通道以欧亚大陆草原为主线,东起南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穿过中亚,西至西亚乃至东欧。它的东段经过蒙古高原,向南沿着河谷地带,如黄河、桑干河、永定河等,可以直接通达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区域黄河中下游地区。事实上,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欧亚草原通道很有可能就是连接东西方文化的主要干线。如果这个传播途径能够最终得到证实的话,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早期小麦东早西晚的年代逆向分布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重点关注原典的土壤耕作、作物栽培和畜禽饲养等核心篇章以外,《解读》还注意节选前人相关论著中所忽视的农产品加工贮藏及食品烹饪篇章。《齐民要术》正文九卷,关于酿酒、作醋、制酱、腌渍以及各种食品加工烹饪法的内容,就占了三卷。这是今人探索中华饮食文化源流的基本依据,也对传统食品利用技术的继承具有重要启发意义。《解读》重新认识这些有关农村副业的篇章,重点从食品科技的角度予以注释和点评,以揭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华。

另外,《解读》加入了必要的农业图像。图像进入农书类文献,给人以直观的了解,开始于宋代,耕织图是其肇始,后来元代《王祯农书》发扬光大,专辟《农器图谱》使人一目了然。而《齐民要术》涉及大量传统农事名物以及生产场景,书中只有文字记载,而没有图像表现,以致今人阅读时,对有些农业科技内容难以把握和理解,翻检其它文献参照,也颇为不便。有鉴于此,《解读》有针对性地加入了50多幅农业图像,生动形象地展示相关农业生产活动和技术特点。如书中选用的汉晋时期墓葬壁画经典的耕耙耱三者配套的图像,和元代《王祯农书》中相关的耕作图、农具图及农产品加工图,形象生动,展示了久远的农耕场景。

《齐民要术》在传统农业文献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既是优秀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今人研究和保护各类农业遗产的基本文献依据,值得珍惜并认真研读、利用,而《解读》给我们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本文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20年4月18日,转载时按照作者意见进行了文字的修订)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6w-C_eVdjjJQO1AYHpEm9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