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9期(总第30期) 往期回顾
认识土壤,从这些科普书开始吧!
点击次数:287  更新时间:2022-09-21
“你能给我推荐一本有关土壤的通俗读物吗?”自从做了一些科普工作以后,经常有朋友这样问我。人们对土壤学知识渴求的程度似乎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为什么呢?2022年以来,国际形势波诡云谲,有关粮食安全的议题频频出现在媒体上,这背后是万物土中生、保粮食先要护土壤的内在逻辑。刚刚过去的漫长的酷热夏季,让全球变暖的预言再次印证,这背后是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的事实。不少人提出要道法自然,让土壤把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封存起来。目光转向国内,2022年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全面启动,众多土壤学科技工作者,以及一些之前对土壤学接触不多的朋友也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认识和理解土壤,成了很多人要做的第一道功课。实际上,土壤的功能远不止生产粮食和固定二氧化碳这么简单。它能够调蓄洪水、稳定气候,还能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的家园、保存历史遗迹,甚至一直扮演着人类药箱的角色……然而,现实中,人们对土壤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解,比如“土崩瓦解”、“视如粪土”、“挥金如土”、“面如土色”,似乎土壤就是消极和负面的代名词。因此,有必要帮助更多的人正确地认识土壤,给予土壤应有的尊重。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土壤科普书籍是改变这一现状的重要方式。尽管如此,土壤科普书籍的创作空间仍是一片蓝海。遍观国内自然科普市场,天文、地理、宇宙、动物和植物等题材的科普书籍十分热销,而土壤科普远未达到其应有的规模和影响。当前,国内直接以土壤为科普主题的书籍屈指可数。

作为一名土壤学青年科技工作者,笔者自2016年以来涉足科普工作,也参与过几本土壤科普图书的创作,深感对传播土壤学知识和理念责无旁贷。因此,根据笔者有限的实践经验,推荐几本自己觉得还不错的土壤科普图书,供大家参考。


大众类


《寂静的土壤》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陈鸿昭和张甘霖三位土壤学家共同创作的国内首部大型土壤科普著作,于2015年12月5日世界土壤日举行了首发式。三位作者长期从事土壤科学研究,根据自己对土壤和土壤科学的认识、反思和感悟写成此书。

本书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土壤的前世今生,从叙述土壤的生产功能、环保功能、生物基因库功能等八大功能开始,解析土壤形成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第二部分,土壤学的历史文化,论述土壤学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及其在土壤学发展过程中淀积的文化内涵;第三部分,我们的土壤梦,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当前土壤面临的挑战和美好的未来。

本书内容充实,富有理念,也很实际,同时包含大量土壤景观和土壤剖面的精美图片,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如果只推荐一本土壤科普书,这本绝对是我的不二之选。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曾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普图书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被国内600多家图书馆典藏,足见其质量经得起社会的检验。笔者有幸参与了该书第三次印刷版的部分修订工作,幸甚至哉!


《土壤:地球的皮肤——从邮文化讲述土壤学的故事》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张甘霖、张楚和杨顺华四位土壤学科技工作者共同创作,于2021年12月5日正式出版。有趣的是,四位位作者分别是三零后、六零后和九零后,这场跨越六秩的合作,一定能够让你感受到知识和精神传承的文化张力!

邮票,是传播信息的一个重要媒介。虽然邮票作为预付邮资媒介的原始功能已经逐渐消逝,但是邮票的艺术和社会效应仍在。每逢重大时间节点,国家都会发行邮票纪念重要事件或者人物。例如,纪念我国探月计划的嫦娥系列纪念邮票,纪念著名科学家的邮票。精美的邮票不仅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甚至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产业。例如,发行邮票就是欧洲小国列支敦士登和马耳他的重要经济来源。或许人们没有注意到,已经发行的邮票里其实就蕴藏着无穷的土壤学知识。

本书将土壤学知识与邮票、信件等图片资料有机结合起来,既是一本科普书,也是一本集邮书;既有阅读价值,又有收藏价值;既有学科逻辑,又有故事趣味。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各类人群阅读。学生可以在欣赏邮票艺术性的同时,认识我们脚下寂静的土壤;老师能够用书中的材料使教学更为生动,激发学生兴趣;集邮者可以根据本书按图索骥地收集,并帮助了解自己所收集的邮票的意义,土壤学知识也会随着收集的邮票数量与日俱增;土壤学工作者可以欣赏到世界各国为土壤学发行的邮票,同时感受到社会对土壤学的价值认同。

“土壤是地球的皮肤”,相信在通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一定能get作者极力传达这一理念的良苦用心。


儿童类


《神奇的土壤》由南京师范大学蔡祖聪教授和张宁阳小朋友联袂创作,于2019年正式出版。这是一本针对少年儿童的土壤科普绘本,对于培养儿童对土壤的感情和加深他们对土壤的认识具有积极的作用。

该书用形象生动地方式描述了土壤在地表圈层中的位置、土壤的形成过程、剖面结构、组成结构、颜色等主要特性,介绍了土壤内部的生物、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土壤的重要作用,同时描述了目前土壤面临的问题。该书讲述了土壤学的基础知识,生动地展示了土壤的“神奇”之处,以期激发读者对土壤学的兴趣。

想要和家里的小朋友一起学习土壤学知识的家长,赶紧入手一本吧!这本书还有一本姊妹篇《氮的奇幻之旅》,搭配起来阅读更有趣。


《脚踏实地话土壤》是台湾牛顿出版公司创作的一本儿童读物,黄山书社于2013年引进该书,负责其在大陆的出版发行。

这是一本生动呈现土壤知识和提高互动体验的科普绘本。几年前,笔者从家里有小孩的朋友那里借阅过这本书。这本书通过一些生动的场景和有趣的小实验,引导孩子认识和理解土壤,非常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性。书中还有一些台湾各地土壤的照片,读来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旅行。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曾荣获台湾出版界的最高奖——金鼎奖,是一本知名度很高的畅销书。


《我们的土壤妈妈》是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先生的一本科技文艺集,由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包括科学童话、科学小品和科学诗三辑。该书收录了《菌儿自传》《散花的仙子》《霍乱先生访问记》《细菌的大菜馆》《我们的土壤妈妈》等27篇经典作品。

本书书名取自高士其先生的一首科学诗——《我们的土壤妈妈》。这首诗能够从27篇经典名篇中脱颖而出,成为全书的名称,足以说明它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高士其先生是我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非常擅于用拟人的手法创作科普作品,相信他的这本文集一定能够打动你!


翻译类


《表土与人类文明》(Topsoil and Civilization)的作者是费农·卡特(Vernon Gill Carter)和汤姆·戴尔(Tom Dale),原版于1955年初问世。该书的中译本于1987年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译者是庄崚和鱼姗玲。

这本书从土壤的角度,研究了土壤与二十多个古代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所有文明衰败的地方,都是土地资源被过度利用的地方;人类几乎所有的战争,其实都是为了争夺资源。而人类几乎所有的环境灾难,都是资源争夺的必然后果。

该书中最为经典的一句话是“文明人跨越过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读来令人十分震撼!


《泥土:文明的侵蚀》(Dirt: the erosion of civilizations)的原作者是美国知名地质学家戴维·R. 蒙哥马利(David R. Montgomery),中译本由陆小璇女士操刀,于2017年在译林出版社出版。

该书将地球的表层土壤作为考察对象,以宏大的视角、深情的笔触,借助丰富的考古与历史资料,讲述了土壤与人类社会之间上万年的关系变迁,并深刻揭示出,看似毫不起眼的土壤,却可能成为决定文明盛衰的关键。从作为文明源头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到工业时代的美国西部;从亚欧大陆腹地的俄罗斯草原,到南太平洋与世隔绝的狭小海岛……过往的众多文明因土壤侵蚀而衰落的真实案例,连接起了过去与当下的历史,也对未来发出了启示:除非我们转而采取更具可持续性的策略,否则现代农业社会将会重蹈覆辙。

从书的名字可以看出,作者将我们脚下毫不起眼的土壤与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人类文明关联起来,是其立意高远的高明之处。读完这本书,就像是从泥土的角度经历了一场人类文明的时空之旅,我们会更加理解泥土的侵蚀不仅仅是地表的伤痕,更可能是文明的消逝。难怪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一个毁坏自己土壤的国家,必将毁灭自己。”


《耕作革命:让土壤焕发生机》(Growing a revolution: Bring our soil back to life)是戴维·R. 蒙哥马利的另一本力作。该书的中译本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甘霖研究员主持翻译,于201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笔者曾参与该书的部分翻译工作。

自从文明的开始,农耕问题就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很多古老伟大的文明也随着农耕起起落落,甚至消亡。当前全球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壤质量却在不断下降,现代文明再次面临粮食危机。本书作者戴维通过走访不同国家的农学家、农场主来揭示可持续农业的方法——免耕、农作物覆盖和多样化轮作。人们往往低估这些简单方法的功效,事实上,这些方法因触碰了资本社会特别是农化公司的利益,所以得不到有效推广。作者发现,利用免耕、农作物覆盖和多样化轮作这三种方法的结合,能很好地重建土地的肥力,提高产量,减少污染(化学品的使用)并且还可以节能减排。

你也许不一定完全同意作者的这些有关耕作的观点,但你一定能够在阅读本书的旅途中对土壤有新的感受和认识。


声明

囿于时间和精力以及本人的阅读量,本文仅仅介绍了笔者认为值得推荐的、且易于获得的几本土壤科普图书。市面上还有不少与土壤有关的优秀科普读物,由于笔者涉猎有限,此处未作全面调查而一一列出。欢迎大家进行补充!另外,在此也做一个预告,笔者手上仍有几本土壤科普图书正在创作之中,相信很快就会与广大读者见面,敬请期待!


作者:杨顺华

来源:土壤时空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o77_1WCKunvwPBjQUuDk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