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9期(总第21期) 往期回顾
张佳宝 陈能场:耕地对人类文明的意义——写于《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立法十周年
点击次数:369  更新时间:2021-12-24

导    读


值此第八个世界土壤日来临之际,《新华日报》重磅推出《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保障国家粮食与生态安全》文章,同时发表系列文章纪念《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颁布十周年。

作者:张佳宝(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作者系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新华日报(2021年12月3日)

“万物土中生”,地球上目前生活着870 万种生物,其中四分之一存在于土壤之中。一方面,土壤中的生命组成一个庞大的食物网,驱动着土壤中各种元素的物质循环,这些过程使得土壤充满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生命死亡后的物质在土壤中积累了各种有机质,特别是腐殖质,创造了土壤结构,使土壤具有保肥保水的能力。因此,土壤具有了它独特的东西——土壤肥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地力”。12000 年前,当人类意识到脚下的土壤能够生产更多的食物,不再因狩猎采集而疲于奔命,土壤便多了一层人类学意义。耕种产生了“耕地”,让人类诞生了农业文明。

耕地是农业生产活动的空间载体,是食物供给的主要来源,更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由于土壤的形成非常缓慢,一寸表土的形成需要数百年的时间,耕种会带来地力的变化,耕地的地力保持就在于管理。在耕地的耕作和管理史上,人类吃过不少苦头。曾经是农业发源地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因为土壤的盐渍化最终导致了文明的消失,位于南美洲附近的复活节岛也因为岛上树木被大肆砍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文明不再。上个世纪初,美国农业快速西进,开垦美国西部的大草原,肥沃的土地带来了丰厚的收成,但土壤的裸露遇到了长期的干旱,形成了美国最惨烈的环境灾难——沙尘暴。1934 年5 月11 日凌晨,史上空前的黑色风暴爆发,所经之处,溪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萎,牲畜渴死,千万人流离失所,3 天内把3 亿吨肥沃表土送进了大西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占用了耕地,另一方面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环保措施的滞后带来了环境污染,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除草剂大量投入在助力粮食产量提升的同时,也给土壤带来了板结和酸化等问题,耕地质量管理压力很大。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对此,江苏于2011 年出台了《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该条例明确了耕地质量管理体制,完善了建设保护和监督管理机制。


十年间,《条例》为江苏省的耕地数量和质量保驾护航,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们期待条例也能与时俱进,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构筑起强大的法律保障。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xhrEm_i_2S7LHIPoHwN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