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期(总第2期) 往期回顾
“土壤病”到底是什么?
点击次数:487  更新时间:2020-01-16

  在农业上,污染是土壤众多问题中的一个,农业专家称之为“土壤病”。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财富的来源,土壤的好坏决定着一年的收成。一旦土壤出现了问题,将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果实的品质与产量。那么土壤病是什么?土壤病怎么防治呢?带着问题往下阅读。



  “土壤病”不等于土传病害,到底是啥病?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土壤是一个活的有生命的机体,它具有物质代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导功能,一旦土壤理化生物性质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土壤健康状况和植物正常生长。
其次,我们还必须弄清“土壤病”和土传病害这两个概念。“土壤病”是由于土壤自身不健康引起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而“土传病害”则是因为各种病源菌在土壤中生存或寄生并通过土壤传播给农作物所发生的病害。


  土壤病害有哪些?

  常见的耕地土壤病有10种:耕作层变浅、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板结、土壤酸化、土壤次生盐碱化、土壤营养失调、土壤污染、土壤侵蚀、土壤-植物系统病、设施农业土壤综合症。



  如何判断土壤生病了?

  “土壤病”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要正确判断,首先要看田间农作物有没有病状,如果作物因非浸染性病害而不能正常生长,那就证明土壤本身有问题,属于不健康土壤引起的病害。换言之,凡是由于土壤不健康而影响或引起农作物发生的病害,就是“土壤病”。


  “土壤病”的主要类型

  一是长期不深耕,造成土壤耕作层变浅,耕层土壤板结严重。
  二是盲目大量施用化肥,引起肥害及土壤营养比例失调。
  三是掠夺式营养管理,导致土壤严重缺乏中微量营养元素。
  四是以化肥、农药及重金属为主要污染源的土壤污染。
  五是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酸化和土壤次生盐碱化。
  六是长期不施有机肥,导致土壤有机质缺乏;盲目管理造成的设施农业土壤综合征等。

  

  防控“土壤病”有啥招?

  “土壤病”危害巨大,比如,农作物抗逆性减弱,根系不发达以至于腐烂死亡,植株矮小或不能正常生长,常发生小叶、黄叶、早期落叶、花而不实和落花落果,果实畸形或失去了果品原有的良好风味,甚至出现不安全食品,等等。


  “土壤病”有效防控办法

  改变不良的耕作习惯。改“以旋代耕”为深耕、深松,使土壤耕作层保持在20厘米以上,以解决耕作层浅的问题,从而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按照作物需肥规律合理调整化肥用量。彻底纠正盲目、大量施用化肥的错误,防止土壤营养比例失调、酸化、次生盐碱化和污染等问题。
  合理施用农药和除草剂。严格控制高效、高残留农药进入田间,以避免污染土壤和食品。
  增施有机肥料,大力提倡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同时,解决土壤板结问题。
  使用土壤调理剂解决“土壤病”。实践证明,通过增施土壤调理剂,能起到补充中微量元素、降解土壤中重金属和农药残留、调节土壤酸碱度、构造土壤团粒结构、净化土壤环境等多种作用,因而鼓励使用土壤调理剂解决“土壤病”。

  

  使用土壤调理剂需要注意啥?

  首先,确定土壤已经出现了恶化的情况。作物生长出现问题并不代表土壤已经恶化,了解和判断土壤是否有恶化的趋向或者已经恶化必须通过正规的检测部门对土壤进行检测才行。只有检测结果显示不适宜作物生长的时候,才能使用相应的土壤调理剂。
  其次,不能长期依赖使用,避免调节过度。土壤调理剂的主要作用是改良土壤的偏酸、偏碱、盐渍化以及板结状态,因此不能长期使用,否则会导致过度矫正而不利于作物生长。因此,土壤调理剂应根据不同的恶化情况使用不同的数量及次数。而对于市场上的一些以调理剂为主,添加了其他养分(如有益菌、海藻酸、腐殖酸等)的复合肥料可适当延长使用次数。
  最后,正确使用土壤调理剂。以土壤疏松及免深耕调理剂为例,它需要根据不同的土质类型来掌握正确的用量。对于土块板结、黏性大、水肥分布不均、耕作层较浅的土壤,每年使用2次,以后逐年减少用量直至不施。在使用时一定要正确掌握用量,用量过低难以达到改良效果;用量过高或施用次数过多,则会造成浪费。水是土壤免耕剂的生物活性载体,如果土壤里没有充分湿润的水分,免耕剂的生物活性就不能被激活。因此,使用土壤疏松及免深耕调理剂以后要保持土壤有一定的湿度。



  原文出自:https://mp.weixin.qq.com/s/P4qZO0fEO3lzFtf3v9ux4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