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9期(总第10期) 往期回顾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认识和管理土壤的工具
点击次数:1341  更新时间:2020-10-29

  “百谷草木丽乎土”,这样对土壤功能的精妙阐述出自于我国3000多年前的《易经·离》注。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五大圈层的纽带,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根基。由于这一薄薄表层的存在,而孕育了绚烂多彩的生物世界。在不同生物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土壤中,生长繁衍着全球几十万种植物、容纳着至今我们还知之甚少的无数微生物种群。来自于土壤的丰富产出,为人类提供着衣食乃至行住之源。



土壤圈陆表位置图


  如同世间万物,土壤自身有着发生、发育和演变的历史生命。在不同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发育了各种各样的土壤类型,这是土壤内部以及土壤与其他生态要素之间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同生命体一样,土壤的发育也有幼年、成年、老年等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发育程度的土壤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质,并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形成了与附生生物之间的生态系统模式。

  我国古代就对土壤的分类有着直观的认知与尊重。《禹贡》九州图距今2500年)里把九州土壤分为白壤、黑坟、白坟、赤埴坟、涂泥、坟垆、青黎、黄壤等。今天的北京中山公园里保留着明代所建的五色土社稷坛,取自中华大地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的青、红、白、黑、黄五色土壤,作为国家和社稷的象征。



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


  现代科技水平下我们对土壤的认识已经远不同于祖先,同时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土壤业提出了更高强度的需求,为服务于农业、环境和生态相关领域,我们需要对土壤进行科学的分类,针对不同类型和特性的土壤,进行科学的利用和管理。

  我国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历史。任何一个国际上现有的土壤分类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因此必须创建符合我国实际的土壤分类系统。为实现这个目标,从1984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资助下,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主持,先后有全国50家科研单位500多人的队伍,共同建立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1、科学突破与国际影响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我国第一个有定量指标、可检索、谱系式的土壤分类体系。实现了我国土壤分类从定性到定量的跨越,为我国土壤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决策依据。

  创建了一系列我国特有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包括干旱表层、低活性富铁层、草毡表层等。首创了人为土壤的诊断体系,被国际土壤分类组织WRB(World Reference Base for Soil Resources)全盘采用。成为“全球土壤伙伴计划”与“全球数字土壤制图计划”亚洲中心。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建立的十四个土纲


  2、摸清我国土壤“家底”

  建立了符合中国特点的基层分类标准,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土壤基层单元(土系)调查,共采集5696个典型土壤剖面,2.3万多个发生层土样,获取了54万多个剖面形态描述信息。制作了330个典型土系土壤整段标本。出版了各省级行政区土系志。


中国土系样点空间分布图与中国土系志


基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1:600万中国土壤图



  3、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开发了土系数据管理系统和信息服务平台。覆盖全国范围内典型土系的环境信息、形态特征、理化属性、养分状况、土地利用现状等信息,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生态保育、后备土地资源管理等多领域发挥支撑和服务作用。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社会服务


  4、人才培养与科学普及

培养了一批能独立开展土壤调查工作的技术人才。组织了全国土壤技能大赛,并率队在国际大赛中获奖。积极举办面向社会及大、中、小学生的科普活动。《寂静的土壤》等一批科普作品获多项科普奖。


人才队伍建设与科普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BW2nkCDZWYLOmfNnTXuw